碎碎念系列|生活紀錄與音樂影集推薦
2022-09-11 / 臺北 Taipei

⇑ 影集《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中最喜歡的一幕。來源:IMDb
本來打算四月就寫完這篇,誰知寫到一半發生了一些事情抽不開身,就這樣一路拖到現在。當時想推坑大家的音樂現在都比較少在聽了(現階段比較愛 K-Indie),但我還是會把當時想推的在這篇一次寫完。
先檢討一下,去年年初本來立志要寫滿至少十篇文好好記錄回臺灣第一年的生活,結果年末回首,總共只發了三篇。
好在我有個十分合理又 cliché 的藉口:工作太忙。身為 NGO 小菜鳥要學習的真的太多,光是要應付伴隨成長而來的代價就壓力大到快發瘋了,能放空和專注在感受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
但這段時間倒也不是沒有新的斬獲。
在這一年多的新工作常態中,對自己有幾個小小的發現:
第一,總是想控制並完美掌握所有事情。但有鑑於本人 Organizational Skill 段數太低,所以通常無法如願,以致於事情發展與期望不符時會很挫敗。
第二,獨佔欲。由於希望能同時累積不同專案的經驗與工作技能,所以當機會來時我會想要都做,但往往高估自己的極限,即使忙到翻掉也不太想把工作量分出去(一部分也因為其他人很忙),反正就很炸裂。
第三,完美主義。總想把事情做到能讓自己滿意的程度才願意提交,但正因時間有限加上待辦事項太多,情急下有些事可能會在我認為只有 70% 的滿意程度時就必須交出去,而剩下無法達成的 30% 就會讓我有點抓狂。針對這點,主管總是跟我說要先求有再求好,但我就是難以自控地想做到最完美,當然對於他這個觀點我也持保留態度就是了。
至於其他細節就先不提了,簡言之自己現在仍處在調適心態與工作節奏的狀態。慶幸的是同事們都很溫溫暖,大概看來除了我做 NGO 的人都很友善,例如在我要去跟政府長官開會簡報,正緊張到快挫屎的時候跟我說加油,當時場面一度很悲壯;偶爾小酌,一起大聊特聊比酒精還醉人的辦公室趣聞。
總之,雖然我蠻喜歡目前的工作,而且有越來越工作狂的跡象,但也終於了解為什麼人類可以在進入社會工作一陣子後變得又老又胖又無聊了。
OK,總之簡單記錄一下前半年的狀況,畢竟消失很久。
其實後來五月,我和主管臨時出差飛到羅馬尼亞邊境,去執行針對烏克蘭難民的緊急人道援助計畫,不過這故事有點長,會另外再單獨寫一篇好好呈現跟大家分享,這次保證不會拖太久!
最後,順帶幾首現在比較少聽,但四月當時很喜歡的歌給大家,把這些支持我度過混亂日常的精神鴉片送給大家一起享用。
Ricky Nelson〈Lonesome Town〉
看預覽就知道這首歌有點年紀。
〈Lonesome Town〉是由美國已故演員兼歌手 Ricky Nelson 在 1958 年夏天推出的歌曲,作曲人為 Baker Knight。
老實說我不是那種熱衷走懷舊路線的人,接觸這首歌的契機純粹是一部英國影集《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中文譯作去 X 的世界末日)。這部集結黑色喜劇、嘲諷、厭世、超讚配樂為一體的劇,精準擊中本人喜好,每次看都笑瘋,Alyssa 真的超派超可愛,她的兇狠完美反襯出自己內心的脆弱,至今與《Little Women》裡 Saoirse Ronan 飾演的 Jo March 並列本人最愛女主角。
其實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部以厭世口吻嘲諷社會現象為主體的影集,沒想到看完發現是一部溫暖又療癒的作品。不得不承認這種獨特的反差實在迷人,以致看完短短兩季的當下有點悵然若失(但這樣很好拜託不要拍第三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窩在棉被裡看這部影集時,我幾乎是把手機握在手裡時不時就開一下 shazam,後來還特別為這些歌建立了一個播放清單,偶爾焦慮到有想 sabotage everything 的衝動時就會拿出來放,好讓自己清醒點。
在 Bettye Swann 〈Then You Can Tell Me Goodbye〉和這首〈Lonesome Town〉中我掙扎了一陣子,但最後還是決定推〈Lonesome Town〉。對它印象特別深刻是因為它搭配的情節剛好是劇中 James 發現 Alyssa 離開的那刻,灰暗的色調、熟悉又陌生的英國街景,配上主角們倔將又藏不住的神傷,整個情緒渲染性十足,也大概只有〈Lonesome Town〉能帶出這種氛圍了。
除了配樂,獨白是另一個亮點。
其中幾段還蠻發人深省的,頗能引起有類似經驗的觀眾的共鳴。
這種感覺就像是處在某種低迷狀態下,心裡累積了很多晦澀不明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就連自己都摸不透,更遑論組織言語來表達,以致於日子一長,就愈難脫離這個情緒迴圈。
而這些難以名狀的心思(或者說對世界的困惑),都透過主角一句句的獨白具體呈現出來了,所以當下就會有種:「天啊就是這個(外加一句髒話以表示驚嘆)!」的感覺。
以下舉例:
“I used to feel like I knew myself. But for a while now, I don’t think I’ve been properly in my body.” — Alyssa
“You can think you’ve run away from something. But actually, you’ve been carrying it with you the whole time.” — Alyssa
“Being with Alyssa had started to make me feel things. She made me feel things. AND I DIDN’T LIKE IT AT ALL.” — James
“Maybe I’m gay. Maybe he’s asexual. We’re dealing with a really broad spectrum these days.” — Alyssa
絕命青年〈天始終會亮的〉
下一首推絕命青年。
絕命青年的 Soni 和 Soft 是香港樂團「 雞蛋蒸肉餅(GDJYB)」的主唱和吉他手。他們在 2021 年與許多香港青年一樣選擇離開家鄉,在試圖堅持自我價值的情況下於異地生存。兩人移居臺灣後成立音樂組合「絕命青年」,繼續以音樂記錄屬於這個時代的煎熬與心聲。
下方採訪影片呈現了幾組來臺港人目前的生活情況,Soni 和 Soft 的部分從 1 分 11 秒開始。透過鏡頭可以很真實地感受到人們面對現況的兩難,以及後來適應新環境時遇到的挫折,看完後心情蠻沉重的。
btw 再撐兩週我就可以去漁光島春浪了,期待到時候她們的現場。
⇑ 【星期一現場】。來源:眼球中央電視台
I Mean Us〈Søulmate〉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已經把 I Mean Us 加到播放清單中,只是一直沒有把他們的歌單獨拿出來認真聽,直到某天意外開了隨機播放,一聽嚇到想說你們是誰?!
後來在樂團資料看到 Dream pop/Shoegaze 這幾個詞,當下不是很能意會但大概能猜到是哪種風格。直到後來某次跟人在美國的朋友聊到這個,我們兩個偶爾會交換幾首自己喜歡的歌分享給對方,但一直都搞不清楚要怎麼跟對方描述自己推的這幾首是哪種音樂風格,所以我們通常會直接說聽完這首歌自己會有什麼感覺,好讓對方大概了解這首歌的調調。
例如:聽了會飄起來的歌、聽了會爆哭的歌、聽了會厭世但又很酸爽的歌、聽了可以緩解經痛的歌等等。但因為每個人主觀感受不一樣,所以要把敘述的人他的個性元素一起考慮進去。
例如 I Mean Us 這首〈Søulmate〉我就會把它放在「聽了會飄起來的歌」的類別裡,但對於我朋友來說,可能是屬於「聽了會想起前女友會哭出來的歌」。根據你對對方的認識去思考風格的分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偶爾還能發現對方的隱藏個性。
另外,既然前面提到了可以緩解經痛的歌,以下附上我在 Spotify 發現的一個寶藏,是我蠻喜歡的一個專門介紹音樂與電影的帳號(MANSUMN’s 電影音樂清單)建立的,在此分享以造福女孩們。
身為每二十八天就有五天瀕臨崩潰的經痛重症患者,聊勝於無吧。
⇑ 經痛到靈魂出竅的歌單。來源:MANSUMN’s 電影音樂清單
吳青峰〈我會我會〉
這首是青峰在 2020 年《冊葉一:一與一》專輯中的其中一首。
我喜歡的歌曲調調都偏陰鬱,很少有那種很陽光很正向的歌曲。一部分是覺得灰灰暗暗的比較符合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比較能跟目前身處的狀態產生共鳴,另一部分純粹覺得過度強調正能量或快樂其實有點忽略社會現實,畢竟這個世界破事一籮筐,而人類自己就是那個最大的問題(好偏激的發言)。
總之這是整張專輯我最常聽的一首,有著源源不絕的力量。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會戴上耳機聽,隔絕一切噪音的同時練習控制焦躁,強迫自己放空。
我會 我會
我會送給我的愛人
一顆遙遠的星星
一面清澈的湖水
一株鮮紅的玫瑰
用四季的眼睛 眷顧看護你
傻子與白痴〈At The Heart of Everything〉
我從去英國前就蠻喜歡傻白的,尤其是他們一專中的〈象牙舟〉與〈夜長夢少〉。不得不說,每次承認自己喜歡〈象牙舟〉都有種像是在承認自己是個浪漫少女的感覺,實在害臊,但詞真的好美,到底二十幾年來的人生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這種詞呢?好好奇。
而我依舊
攀不上理想生活
看不起眾望所求
這幾句〈夜長夢少〉中的詞也很符合自己過去一整年跌跌撞撞的樣貌,時刻以笨拙的姿態去衝撞體制。老是不安於現狀、憤怒;像是一直在尋找某樣東西,卻始終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找什麼。
或許是想找到自己與世界的平衡點吧,一個可以不磨稜角也不會傷害到別人的方法。
既然提到傻白,那就順道說說他們二月在臺北的專場好了。
老樣子依舊自己去,很多很好的朋友不是不在臺灣就是興趣缺缺,這讓我想起前陣子想找朋友去 Revolver 聽露波跟愛是唯一時有多絕望,反正後來也沒去成因為工作有突發事件。
雖說一個人確實可以比較專注在感受上,但我還是覺得當下必須將感受輸出,而身邊剛好有人能分享是一件很棒卻也可遇不可求的事,因為願意了解並且能真正了解你的人通常很少(或沒有)。就像電影《Into the Wild》裡的最後一幕,終極浪人 Chris 在阿拉斯加荒原中的 142 號廢棄巴士,瀕臨死亡之際寫下最後對於人生的體悟:
“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分享是讓多元想法碰撞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我會願意坐在書桌前安份地記錄生活吧,雖然最近更新文章的頻率趨近於零。
二月專場那天在進場人群推擠下我喬了好一陣子才卡到一個視野尚可的位子,除了左前方的大姊有點高之外大致還行,身高一米六出頭的我能從夾縫中遙望舞台已經很知足。
有別於之前在公館 Backstage 聽靈魂沙發感受到的溫暖,聽傻白現場有種莫名的孤單感,安安靜靜的像是可以更接近內在自我的純粹。
從新莊回家的路上又下起大雨,但至少不冷了。腦子裡滿是剛剛魔幻的燈光效果,照著讓人彷彿看見周遭空氣同時緩慢流動。聽完這場至少可以抑制自己躁動的情緒到夏天吧,至少當時的我是這麼想的。